BBS,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但这并不代表社区的终极形态。什么是社区?什么是工具?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解决一个专业的问题,往往在这个专业之外。偶然的机会@milkliker推荐了一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让我结识了简 · 雅各布斯,也从她的这本50年来关于城市规划最出色的著作中,窥得了关于社区的一些思路。
街道:安全,沟通,引流
关于安全:在一个城市中,人行道肩负着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让人走来走去,而是安全。朝向街道的窗户,小便利店,小摊贩和在街上来来回回走的人,他们有意无意的成为了这个街区的观察者,很难想象在一个接踵摩肩的街道上会有抢劫发生(当然恐怖分子另当别论),所以这些无意的观察者维护了这个街区的安全。可以想象我们深夜回家的时候总会觉得有点脊背发凉,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些观察者。
对应到在线社区上来说,为什么活跃的社区往往不会出现很多Spam信息?这跟活跃的版主和热心的会员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如同很多观察者一样注视着街道的安全,保证没有人在这里撒野。对应到产品设计上来看,最新的回复,在线人数,在线状态,都是在提醒“你不是一个人在这里”。
关于沟通:人们在街头巷尾讨论着家长里短,楼下的阿婆往往是街坊新闻的广播台,这些沟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人们对这个街道的感情。一些健康的街道,总会有这样的地方供人们沟通,比如彩票站,比如某家小店,比如某块树荫。为什么我们居住在一些老小区(以及一些大院)会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有感情,在街道上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城市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花园大道”和“卫生城市”,将街道两旁种满了植物,并且取消了这些可能沟通地方,人们能相遇的机会变少了之后,冷漠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
在在线社区中,沟通依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简单来讲几乎所有的论坛都有一个叫“灌水区”的地方,甚至每个帖子下面的回复也都是在促进人们的沟通,这里来看豆瓣的产品设计就非常好,用户可以在各个维度各个层次去讨论去沟通,这让用户非常具有代入感。没有任何讨论的地方,所有内容不可评论,一个如Google搜索结果页面一样精确且不可评论的列表,或许对于工具性网站来说是非常好的设计,但是对于社区类网站来讲,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关于引流:街道可以给各个地方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而街道的交汇处往往是最热闹的也是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一条冗长且没有交叉的街道,会让人很少有探究到底的欲望。另一个例子是公司楼下的全家,白天开着侧门我们会经常去买东西,但是下班后虽然很饿,但是犹豫没有侧门得绕一圈过去,几乎很少有人愿意过去买东西了。
在互联网上,虽然页面和页面之间不需要物理距离只要一个超链接即可,但是在产品设计上依旧应该注意路径的设计。过深的路径用户很难探究到底,而缺乏了相关性的推荐,就好比没有岔路口的街道,会让用户错过很多或许对他有用的内容,也会降低网站上内容展示的频率。当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有了岔路口开任何商店就可以高枕无忧躺着挣钱了,还是需要分析这个路口人群的喜好,否则即使再大的流量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定还是会倒闭的。
建筑:多样性,密度
关于多样性:很多城市的CBD总会有这种感觉:白天时候人声鼎沸,夜晚的时候如鬼城安静(比如郑东新区),其很大作用就是多样性的缺失。当一个地区的建筑几乎只有一个功能的时候,来此的人群和使用的时间就会非常固定,这样的街区往往很难吸引更多的人过来,而且也很容易出现无人问津的时间。反之上海的田子坊就是一个多样性密集的很好的地方,这是一片石库门老建筑,除了兼具历史和观光价值之外,还有很多酒吧和商店,以及许多艺术工作室,这就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兴趣的人群,并且会保证在白天和黑夜过来都有事情做,而这个街区的活力,就非同一般(挤死人了啊!没事儿别过去吃东西,都没座位的……)。不过多样性很容易被短视的经济利益所破坏,比如在闹市区的一些盈利能力偏低的歌剧院和展览馆,虽然他们不能带来很多经济上的价值,但是却能吸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到访,继而提升街道的价值。如果奔着经济利益去,全部建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建筑,则又会回到本节刚开头描述的那种情况。
作为工具性网站可以让用户使用完立即就关闭,而社区的活力却往往在于“逛”。这并不是说在线社区就需要包罗万象,而是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之后,通过不同的功能和内容来吸引不同的用户可以在更多的时间访问。比如点评网除了查找精确的食物之外,还有母婴结婚等频道,这样就能在一个产品框架下吸引更多的用户过来。而评论,榜单和用户自己创建的榜单可以留住那些资深用户和没有明确目的的用户频繁到访。
关于密度: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低密度住宅的口碑往往高于高密度住宅,但是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虽然过于密集的建筑会导致公共设施压力骤增,但是如果密度不够,往往会让一个街区趋于“鬼城”。这里面说的并不是建筑的设计密度,而是实际使用的人(包括到访的人),如果密度一直不够,多样性就会衰减,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个街区的衰落。
开过论坛的朋友都知道,过早的拆分板块往往会导致论坛灾难性的衰退,因为本来在一个板块里虽然可能话题有点多有点重复,但是确能保证有足够的人流和活跃度,但是拆分之后虽然目的集中,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人来互动。访问这个板块的人得不到足够的互动和支持,也会渐渐的离开。基于城市设置分站的网站,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一线城市人口基数和互联网普及力度,往往会很快让公共区域混乱。而这时候过细的拆分却会阻止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在信息量不够的时候合并板块,保证有足够的密度,才能让这些小地方慢慢的发展(比如点评阿坝站)
生存与毁灭:贫民窟,资金
关于贫民窟:我喜欢经常去一些贫民窟中寻访,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往往是将这里推平了重建。但是事实上这种做法只是转移而不是根治。解决贫民窟最大的力量不是外界的政府和商业力量,也不是其中有钱的居民,而是住在其中普通收入的居民。就像我上大学离开奶奶家的家属院之后,虽然经济能力和见识得到了提升,但是却没有为院子做任何的贡献。反而是一些大爷大妈,在不停的上访下让坑坑洼洼的小路变得平整,院子里面普通收入的工人集资盖了新的房子。而院子就是在这群人的不断努力下,没有继续衰败下去(或许还会变好)。
只要你不是重头做一个新产品,就要考虑现实用户群的情况。因为你很难说我放弃现在这种中低收入的人群——因为他们太笨不会用产品并且总闹事——立即上几个针对有钱人的功能就能改变现状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抱怨说我们留不住高级用户,所以要想办法留住他们。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你不是垂直专业网站,高级用户离开你是必然的,就如贫民窟的人一旦有钱了大部分会选择搬走一样。这时候应该更多把目光集中在中级用户,如何将正能量传达给他们,鼓励他们并且帮助他们一起完成社区的改造。
关于资金:我们往往能在城市的郊区看到大片新区拔地而起,政府对这些地方的投资往往是一次性大量的资金注入。但是城市的发展除了这种大量的资金一次性的注入,还需要很多渐次性资金的注入,比如一些老的小区的改进,一些保证街区多样性的基金等。
虽然没有参与过网站的投放,但是之前几次广告大战的结果却不是很乐观。除了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引爆传播之外,日后还是需要连绵不断的输血,因为如城市的建设,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实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除了资金之外,最关键的应该算是注意力了。在一次大规模的投放之后,产品和质量团队应该立即跟上保证能留住用户,而投放过去之后,并不是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日常精力的投入和改进还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能让网站健康的持续发展,否则又会变成一座“鬼城”。
这只是第一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很多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但是能看到在线社区和现实中的社区还是有很多的共通之处。现在看到的是现实中的社区规划映射到在线社区上的一些指导思路,接下来会来总结在线社区优于现实中社区的地方。
最后很喜欢简 · 雅各布斯犀利的文风,她并没有迷信他们行业中风靡一时的“花园城市”的设计风潮,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总结,将整个城市看作一个动态的有机体,重新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在这个高度同质的互联网行业中,又有多少迷信需要鼓起勇气去破除呢?
事实上,以前读书确实有些过于强调互联网的属性,不过前些日子重新过Lie To Me时,开始看重心理学,社会学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说是应用其实还不对,线上的事物总是线下事物的投射,根本就不应该本末倒置,而应该深入现实生活的用户需求本质,从而挖掘线上可以相对应表现的形式。 总之,了解人的行为,心理变动,及社会动态变化规律,除了需要进行大量的涉猎外,还需要长期高频次的思考沉淀。]]>